2011年1月28日星期五

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现在,互联网公司里开始重视产品经理了,这是一个好事。以前互联网谈融资,谈商业模式,谈战略,很少有谈产品的,因为产品可以从国外抄,谁下手快谁就能获得先发优势。现在,互联网里的资本已经不成问题,抄袭速度都一样快了。这个时候,互联网比拼的就是谁能更好的理解用户需求,比谁能做出比别人更好的产品。此时,产品经理的作用至关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或者说,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一个产品没做好,原因可能很多,比如说功能做得太多,或者定位不清楚。这些原因都容易看出来,给产品经理指出来。但是,原因背后的原因如果找不到,产品经理就会犯同样的错误,那也意味着根本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必须在心里要有一个“大我”和一个“小我”,可能你要经历这两个过程的磨练,才能找到原因背后的原因。

什么是“大我”?我的意思是,一个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成CEO。在《兄弟连》里面的连长的绰号就是CEO。产品经理要对一个产品负责,虽然挂的是经理的头衔,但行驶的是总经理的职责。因为要对产品负责,产品经理还要经常去协调很多部门,要去推动很多不归他管的人和事,比如要跟设计打交道,要跟技术打交道,要跟测试打交道,还要去了解用户的想法,还要去跟市场谈支持。产品经理要操的心,一点也不比一个总经理少。所以,我说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CEO,既要负责执行、推动(Executive),也要负责用户体验(Experience)。可能别人不拿你当回事,但你自己心里的有一个“大我”。你对一个产品负责,你的title不重要,但是你一定要把这个责任担负起来。

所以,优秀的产品经理不必在意今天管了多少人,不必在意自己的头衔是高是低,关键最是你能不能利用公司里的资源,不管采用什么手段,最后做出来一个好产品。上亿的用户选择使用你做出来的产品,就是对产品经理最大的认可。在其他相同的条件下,你做的产品有上亿用户用,他做的产品只有几百万人用,那么你就比他要优秀。

可能你会说,我是想做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但我太年轻,没什么资历。我觉得,产品经理要非常自信,你要有这种气势。如果没有这种自信和雄心,我建议你也别干产品经理了。十多年前,我在方正集团,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产品经理,别人都说:“周鸿祎这个人怎么看起来成天牛哄哄的,整天胸怀世界,天天跟老板似的?”他们说得没错,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就是老板,是我自己的老板。

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心中有“大我”,但同时还得不断地“小我”,甚至要“忘我”。这就是说,产品经理要忘掉自己。根据我的经验,产品经理最容易犯的几个错误,包括今天我都还在犯,就是产品做着做着,就不是给用户做产品,而是给自己做产品,给同事做产品,给领导做产品了。

所以,产品经理心中要做到“小我”,甚至“忘我”,就是产品经理必须身临其境,把自己当成一个典型用户,让自己精神分裂,这样才能体会用户心中真正的想法和需求。

举一个例子。我是技术出身,做了这么多年的客户端软件,我相信任何客户端软件到我手里,解构起来都不是难事。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360的产品到我手里来用就会出问题。为什么?因为我只要一用产品,我马上就会变成另外一个“周鸿祎”,一个对电脑一窍不通、非常急躁、乱敲键盘的“周鸿祎”,这样一搞,很多程序没走几步就死机了。

有的人可能会笑,但我告诉你,用户就是这么急躁,就是这么没有耐心,就是这么乱敲乱点。用户用你的产品,是为了完成任务的,不是为了了解背后复杂的技术的。而且,他有意见也不会向你反映,直接卸掉了事。但是,如果一个产品经理不能放下自我,没有“小我”,或者说没有“忘我”,他怎么会做出一个用户喜欢的产品出来呢?

怎么才能练就出“小我”,甚至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呢?我做产品的时候,也没有人指导,完全靠摸索,实际上是因为做失败的产品比大家多,挫败感多,因此感悟多,思索多,总结多。比如,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做防病毒卡,拿出去卖。结果,有时候会接到用户电话,被用户骂。像我这样的技术人才,被用户骂,那也没办法。那个时候,我感觉到原来用户想法跟我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做产品不能给自己做而是给用户做,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有时候,产品经理做出产品来,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公司,这也是要不得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个公司做一个产品,是因为公司需要,而不是用户需要。公司需要做某个产品,目的不是服务用户,而是服务公司。我曾经看到一家大型的互联网公司做的关于怎么做IM的报告。50页的PPT,从头到尾就在谈这个IM做好了,对这个公司的业务有什么样的帮助,但却没有说明这个产品到底要满足用户的哪些需求。

所以,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当你能够调动公司的资源做产品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我提到的这种陷阱。这种陷阱有时候我自己还会掉进去,只不过我会经常提醒自己要警惕,所以还能爬出来。

其实,我从事互联网行业这么多年,也做出了一些大家还觉得不错的产品,但有时候回过头去想一想,其实发现里面有一些是运气的成分,是不自觉地在正确的时间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很多做产品的感悟,实际上是在失败中磨练出来的。比如,最近我一直在感慨:乔布斯其实犯过错误。佛法里说,人是贪、嗔、痴的,贪是每个人的本性。所以,公司的CEO总是喜欢开发新产品,产品经理总是喜欢给产品增加新功能。在PC时代,乔布斯要打败微软,什么都做,但是遭遇到很多挫折。但当他上了一定岁数,重新回到苹果做iPod的时候,每个阶段他只是专注在一个产品上。乔布斯对新事物可能不像年轻人那样敏感,他的创造力可能没有年轻人那么锐利,但是他找到了感觉,找到了正确的方法,结果取得了巨大成功。

怎么样做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这个话题其实蛮复杂,我希望业界能够多讨论,因为只有出现更多的优秀的产品经理,中国互联网才能产生更多优秀的产品。要知道,产品是互联网发展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谈虚的,谈大的,都没用。我也希望每一位产品经理,不管是在哪个公司,不管你是不是与360竞争,不管你是不是喜欢360和周鸿祎,看到这篇文章后,都能够以自己身为一个产品经理为骄傲,能够有一个充满自信的“大我”,同时又有一个以服务用户为本的“小我”。

做出一个好产品,千万用户用,上亿用户用。别人怎么看你的头衔,不重要。能否做出一个好产品,很重要,因为这是检验一个产品经理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2011年1月27日星期四

在Facebook上做营销:六个有趣的事实

据国外媒体报道,《Facebook营销法》(Facebook Marketing)一书的作者丹·扎雷拉(Dan Zarella)新近制作了一张图表,图中的统计数据揭示了在Facebook上开展营销的六个有趣事实。

虽然图中采用的数据并不全是新的,它却有趣地总结了“最佳时刻”“最佳类型”等问题的答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些数据似乎是所有网页的平均值,因此不一定是最好的指标。

比如一些人发现,每天发布几次内容效果会很好,但扎雷拉的数据显示每两天发布一次是最有效的。这可能是因为他的数据稍微向名人和流行品牌倾斜了一些,但无论如何,这些信息都是非常有趣的。

Facebook市场营销问答:

在Facebook上做营销:六个有趣的事实

1 问:我应该在什么时候发布内容?

答:周末发布的内容有可能获得最多分享。

在Facebook上做营销:六个有趣的事实

2 问:我应该在一天中的什么时段发布内容?

答:早上8点发布的内容有可能获得最多分享。

在Facebook上做营销:六个有趣的事实

3 问:什么类型的内容可能获得最多分享?

答:乐观正面的内容和情色内容。

在Facebook上做营销:六个有趣的事实

4 问:哪些词语被分享得最多?

答:“Facebook”这个词被分享得最多。

在Facebook上做营销:六个有趣的事实

5 问:哪个词语最少被人分享?

答:“vs(比较)”这个词

在Facebook上做营销:六个有趣的事实

6 问:我应该多久发布一次内容?

答:每两天发布一次效果最好。

2011年1月25日星期二

腾讯开放计划进展:独资成立50亿元产业基金

【TechWeb消息】1月24日消息,腾讯公司宣布成立腾讯产业共赢基金,按照国际通行的企业内部基金形式运作,预计投资规模50亿元人民币,为互联网及相关行业的优秀创新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具体的资金投入将在未来投资时决定。

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表示,这是腾讯继1月12日开放QQ空间,迈出了“开放,共享”计划第一步以后,在“开放战略”上的又一重要举措。

据了解,腾讯公司是这笔产业共赢基金目前的唯一投资方。马化腾表示,该基金主要使命是投资产业链上的优质公司,更好地服务腾讯开放平台上用户。“只要是优质的企业,有远大的理想来给海量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我们都会考虑。”

在市场环境允许的条件下,产业共赢基金将在两至三年内完成首期50亿元中的大部分投资,主要关注网络游戏、社交网络、无线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新媒体等领域。

事实上,这是腾讯2011年“开放、共享”战略的最重要步骤之一。早在去年12月5日,马化腾就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宣布,腾讯将本着开放和分享的原则,进入为期半年的战略转型筹备期。随后,这一构思得到进一步完善。马化腾表示,腾讯希望能建立一个平台,支持腾讯产业链的合作伙伴所有创新的服务,“互联网产业链是众多行业伙伴共同建立的,任何一家公司都难以提供所有应用和服务,与合作伙伴共赢将是腾讯未来重要的公司战略。”

除了资本层面,在业务层面上,腾讯旗下的大部分产品最近也频频加大开放力度。腾讯总裁刘炽平透露,QQ空间、QQ商城、财付通、腾讯微博、拍拍等平台都已向合作伙伴伸出“橄榄枝”,“现在合作伙伴可以通过API接入、统一认证、接入应用、商务合作等各个层面与腾讯开放平台接轨。”

在刘炽平看来,此次资本层面的动作,显示腾讯将用投资这种更强大深远的手段推进开放的决心。

著名互联网专家、《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认为,如果腾讯心态足够开放,借助其平台充分发挥投资公司的能量,将对中国新产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他指出,这种产业共赢的兴举措,在成熟市场相当普遍,领袖企业都习惯用基金的方式深耕各自的领域,如英特尔资本(Intel Capital),谷歌创投(Google Ventures)和诺基亚成长基金(Nokia Growth Partners)都是典型的例子,“例如英特尔资本,在成立的20年间投资了1100多家公司,横跨通信,互联网,无线,服务器,软件,等各个高科技领域,造就了一大批领先的创新公司。”

而对于腾讯来说,一个参照的例子是美国的Facebook。据悉,Facebook基于完全开放平台,引入各种应用和商家,目前市值已达到500亿美元。

在此之前,腾讯已经在产业投资方面低调动作。此次官方声明中,腾讯首次对外公布几起投资案例,包括QQ炫舞的开发商永航、网页游戏七雄争霸的开发商游戏谷、手机游戏帝国online的开发商拉阔等。而此次重磅的50亿元产业扶持基金,是腾讯在前期充分酝酿后的爆发。

腾讯官方声明指出,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将充分发挥腾讯在互联网行业丰富的经验、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庞大的资源,扶持创新性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为广大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天羽)

2011年1月21日星期五

首个个人电脑病毒 Brain 诞生25周年

 

1月19日是个人电脑病毒“Brain”诞生25周年的日子。1986年的这天,一对巴基斯坦的兄弟开创了病毒传播这种新浪潮,他们编写Brain病毒的初衷是为了追踪有多少人在非法使用他们编制的电脑软件。作为第一个在个人电脑上广泛传播的病毒,Brain被Basit 和Amjad Farooq Alvi在巴基斯坦Lahore的公司制造出来。

当时,这个程序经由软盘传播到世界各地。在Brain病毒传播的鼎盛时期,加拿大的政府部门办公室中的电脑都不幸中招。

时至今日,大家对于这两兄弟创建病毒的原因议论纷纷,但是显然,他们是为了阻止非法的软件传播这种海盗式的掠夺行为。

“Amjad 希望能够侦测到都有谁拷贝了我们的软件”,Basit在1988年这样告诉时代杂志。这两兄弟当时开发了一些软件,但这些软件都被人未经同意地复制使用了。

不过这个解释看起来有些诡异,因为当时这两兄弟自己也在制作和销售一些非法盗用来的软件,而这些行为当时在巴基斯坦不能算是非法的。

Brain是第一个被知晓的隐形病毒。因为在八十年代时,电脑的硬盘小到几乎没有,几乎所有东西都需要软盘作为媒介来保存。Brain病毒可以在软盘上很好地掩饰自己,并在被插入电脑中时传染给电脑。这时,病毒就被复制到了电脑的内存上,并影响接下来插进来的新软盘。

不过,Brain病毒并不是完全隐形的,所有受到感染的软盘会重命名它的启动项为Brain,只要电脑用户列出全部的文件项列表,就可以轻易地发现他们的软盘是否被感染。

Roger Thompson,作为最早的一批杀毒软件先锋,他着力于创建杀毒软件来对付之后的病毒,诸如Ohio、Den Zuk、Jerusalem等等。他认为Brain并不是危害性很大的病毒。“Brain只会影响软盘,而且感染之后你还是可以将重要文件复制出来,你只 要把盘格式化了或是扔了就没事了。”

之后的Jerusalem病毒就很有破坏力了。在每个黑色星期五(即是13号和星期五重叠的日子),这种病毒就会删除任何运行着的软件,而不是去改变它们,这就很难让人忽视这种病毒了。

Virus Buster作为Thompson开发的杀毒软件,为他赢得了60%的市场份额,也使他举家从澳大利亚迁到了美国。

2011年的5个科技预言

1. 小公司将更专注于为本地移动电话用户提供个性化网站上。
本土思维,全球执行。自从早些时候Google看中Groupon公司之后(编注:虽然Google没能收购Groupon),这就成了网络发展的风向标。

小公司会从Google那里受到启发,更加关注本地客户,而且将投放广告和市场营销的目标对准当地移动电话用户。
既然Google拥有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并且小公司们拥有自己合适的移动电话广告平台,你所在地区的小公司没有理由不在你路过商店时在你的手机上投放广告。
2. TV将不仅仅只是“电视”
这是Google将成为媒体大鳄的另一个领域,并且Google知道人们所需是什么。
虽然从2010年12月到2011年1月,Google将会停止发售罗技机顶盒Revue(它是如何工作的呢?),他们仍将会发布其他TV产品,并将会完成技术上的最大转变:将电视和互联网连接到一起。
当然现在已经存在“网络电视”了,但是想象一下现场直播。想象一下家园频道(HGTV)的一次现场直播:现场教你如何修水龙头,直播结束后,会持续一段时间的问答环节来帮助观众,这将会通过一个网络聊天窗口或网络摄像头实现。
想象一下互动电视(或iTV),它将为产品和创意开拓一个新的市场。
3. 其他事物的兴起
随着Facebook和Twitter的兴起,它们承担了用户和商业数据的大部分流量,还有人会记得mySpace吗?Digg呢?
曾几何时,这些社交网络和新闻聚合类网站风光无限,现在已是过往云烟,就跟昨天刚刚发生过一样。现在,它们的发展潜力只有5年前的一小部分而已。
好消息是:现在是其他事物兴起的时候了。坏消息是:没有人知道那会是什么。
随着一些网站的衰落,以及Yahoo!试图出售Delicious,社交网站遍地开花的时代结束了,更多网站将会衰败。
不管“下一个创意”是什么,它将会在明年出现。
4. 社交网络将会更多地影响你的软件
自从2005年Flock浏览器(初始版本)发布以来,他们实际上在尝试一些很少有人注意到的事情:将你的软件和社交网络联系起来。
在架构网站之时,有些会开发一个API(应用程序接口),这样其他开发者或用户就可以通过程序访问他们的网站数据,而不用再通过浏览器。
我曾获邀去测试RockMelt,RockMelt是Flock的下一代浏览器。通过网络API,RockMelt将Twitter和Facebook集成到浏览器中,用户可以聊天以及RSS(简易信息聚合)或新闻订阅。
这是公司和消费市场软件开发的下一步。使用已有的网络API,将它们整合到胖客户端中,这将会使软件具有更高的健壮性。
对于那些想知道是否有适合自己网站的API的人,访问ProgrammableWeb.com查看网络可用API目录。
5. 平板电脑将会是下一代上网本,并且会慢慢过时
一段时间(5-10年)之前,我记得人们讨论平板电脑,并且拥有一台平板电脑是件很风光的事。
然后上网本兴起,因为携带方便,每个人都想有一台(包括我的父母)。
而现在,平板电脑(至少是iPad)开始兴起,并且正蚕食上网本市场。大多数厂家正试图跟上iPad的步伐,发行自己的平板电脑。
但是一旦2010年发行平板电脑,它们的生命周期会跟上网本市场(1-2年)相差无几,然后逐渐消失。

2011年1月19日星期三

[转]Facebook 是如何管理代码的

我对facebook的运转着迷。这是一个很独特的环境,不容易被复制(他们的体系并不适合所有的公司,即使他们努力尝试过)。下面是我和facebook的朋友们关于他们如何开发和管理项目的记录。

现在距离我收集的这些信息又过去6个月了,我相信facebook肯定又对他们的项目开发实践进行了改进。所以这些记录可能会有点过时。同时facebook的工程师驱动文化也越来越为大众所知。非常感谢那些帮助我整理这篇文章的facebook的朋友们。

记录:

  • 截止到 2010 年 6 月,facebook 有将近 2000 名员工,10 个月前只有 1100 名,一年之间差不多翻了一番。
  • 两个最大的部门是工程师和运维,每个部门大概都是 400 – 500 人。这两个部门人数大约占了公司的一半。
  • 产品经理与工程师的比例大约为 1 – 7 到 1 – 10 。
  • 每个工程师入职时,都要接收4-6周的培训,通过修补bugs和听高级开发工程师的课程来熟悉facebook。
  • 培训结束后,每个工程师都可以接触线上的数据库(更大的权力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也有一份”勿做清单”,不然可能会被开,比如共享用户的隐私数据)。
    有非常牢靠的安全体系,以免有人不小心/故意做了些不好的事。
  • 每个工程师可以修改facebook的任何代码,随时可以迁入。
  • 浓厚的工程师驱动文化。”产品经理基本可以被忽略”,这是facebook一名员工的话。工程师可以修改流程的细节,重新安排工作任务,随时植入自己的想法。
  • 在每月的跨部门会议上,由工程师来汇报工作进度,市场部和产品经理会出席会议,也可以做些简短的发言,但如果说得太多,很可能就会被打小报告。他们确实想让工程师来主导产品的开发,对自己的产品负责。
  • 项目需要的资源都是自愿的。
    • 一个产品经理把工程师们召集到一起,让他们对他的想法产生兴趣。
    • 工程师们决定开发那些让他们感兴趣的特性。
    • 工程师跟他们的经理说:”我下周想开发这5个新特性”。
    • 经理会让工程师独立开发,可能有时会让他优先完成一些特性。
    • 工程师独立完成所有的特性——前端/后端/数据库,等等所有相关的部分。如果需要得到设计人员的帮助,需要先让设计人员对你的想法产生兴趣。其他如架构之类的也一样。但总体来说,工程师要独立完成所有的任务。
  • 对于某个特性是否值得开发的争论,通常是这么解决的: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他,并在小部分人群中(如1%)进行测试。
  • 工程师常常希望解决难题,这能获得声望和尊敬。他们很难对前端项目或UI设计产生太大的兴趣。这跟其他公司可能正好相反。在facebook,后端任务,比如新的feed算法,广告投放算法,memcache优化等等,是工程师真正感兴趣的。
  • 所有的代码修改都要进行审核(通过一个或多个工程师),但News Feed是个例外,因为太重要了,Zuckerberg会亲自review。
  • 所有的修改至少要被一个人审核,而且这个系统可以让任何人很方便地审核其他人的代码,即使你没有邀请他。
  • 工程师负责测试,代码修复,和维护自己的项目。
  • 每个办公室或通过VPN连接的员工会使用下一版的facebook,这个版本的facebook会经常更新,通常比公开的早1-12小时。所有的员工被强烈建议提交bugs,而且通常会很快被修复。
  • 很奇怪只有很少的QA或自动测试——”大部分工程师都能写出基本没有bug的代码,只是在其他公司他们不需要这么做。如果有QA部门,他们只要把代码写完,扔给他们就行了”
  • [针对上一条]我们有自动测试,代码发布前必须要通过测试。我们不相信”所有的工程师都能写出没有bug的代码”,毕竟这是一个商业公司。
  • 很奇怪,缺少产品经理的影响和控制——产品经理是很独立的和自由的。产生影响力的关键是与工程师和工程师的领导们们搞好关系。需要大致了解技术,不要提一些愚蠢的想法。
  • 所有提交的代码每周二打包一次。
  • 只要多一分努力,终于一天会发生改变。
  • 星期二的代码发布,需要所有的提交过代码的工程师在场。
  • 代码打包前,工程师必须在一个特殊的IRC channel上。
  • 运维执行打包过程:
    • facebook有大约60000台服务器
    • 有9个代码发布级别
    • 最小的级别只有6台服务器
    • 星期二的代码发布会先发布到6台服务器上,运维组会检测这6台服务器的反应,保证代码正常工作,然后再提交到下一级
    • 如果发布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报错等等),那么就停止下一级的部署,提交出错代码的工程师负责修复问题,然后从头继续发布。
    • 所以一次发布可能会经历几次重复:1-2-3-fix. 回到1. 1-2-3-4-5-fix. 回到1. 1-2-3-4-5-6-7-8-9
  • 运维组是受过严格训练,倍受尊敬,而且有商业意识的。他们的工作包括分析错误日志,负载和内存状态等等。还包括用户行为。
  • 代码发布期间,运维组使用IRC-based页面系统,可以通过facebook/email/irc/im/sms ping每一个工程师,如果需要他们注意的话。对运维组不做回应是一件很羞愧的事。
  • 代码一旦发布到第9级,并且稳定运行,就算发布成功了。
  • 如果一个特性没有按时完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下次完成时一并发布即可。
  • 如果被svn-blamed,public shamed或工作经常疏忽就很可能被开除。”这是一个高效的文化”。不够高效或者不够聪明的员工会被剔除。管理层会在6个月的时间里观察你表现,如果不合格,只能说再见。每一级都是这个待遇,即使是C级别和VP级别,如果不够高效,也会被开除。
  • 被责骂不会导致解雇。我们特别尊重别人,原谅别人。大部分高级工程师都或多或少犯过一些严重的错误,包括我。但没有人因此被解雇。
  • 我也没有遇到过因为上面提到过的犯错误而被解雇。有些人犯了错,他们会非常努力地去修复,也让其他人得到了学习。

看facebook开发文化如何随着时间演化是件非常有趣的事。特别是当公司发展壮大到数千用户时,这种文化是否还能适应呢?

你的想法如何?在你公司里,开发驱动文化是否可行?

2011年1月14日星期五

Facebook股权分布明细:扎克伯格占24%

Facebook股权分布明细

Facebook股权分布明细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13日上午消息,据美国科技资讯网站TheNextWeb报道,尽管高盛向Facebook投资5亿美元,但该公司并未获得太多股份。事实上,高盛及其客户所持股份仅占Facebook所有股权的4%。

以下为Facebook股权分布列表:

Facebook员工:30%

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24%

创始人达斯汀·莫斯科维奇( Dustin Moskovitz):6%

创始人爱德华·塞维林(Eduardo Saverin):5%

Napster创始人、Facebook创始总裁肖恩·帕克(Sean Parker):4%

俄罗斯投资公司DST:约10%

高盛:约0.8%

高盛客户:约3%

投资公司Greylock Partners:约1.5%

投资公司Meritech Capital Partners:约1.5%

PayPal联合创始人、Clarium投资总裁皮特·泰尔(Peter Thiel):约3%

Elevation Partners:约1.5%

其他投资者:约9.7%

以上图表并未包括微软所持1.6%股份、香港富豪李嘉诚所持0.8%股份,以及TriplePoint Capital和Accel Partners所持股份。(张和)

2011年1月12日星期三

李开复:互联网的九个产品精神

1)关注用户:要以用户痛处为契机;把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

2)快速迭代:经过开源、云计算、网络商店降低的开发成本,先推出 Minimally Valuable Product,每周更新,专注很少新功能,小团队,快动作,敏捷地开发验证,直到可解决用户痛处,然后才开始推广。

3)数据导向:用互联网的特性获取用户使用轨迹,做 A-B Test 理解用户需求和选项,从中判断如何设计产品和排序功能。

4)清晰定位:知道你的产品的核心需求和功能,两句话说清楚。清晰目标用户是谁,不能太广。用定位来挑选功能,避免功能膨胀。

5)重视细节:产品经理必须是骨灰级玩家,对所有产品了如指掌,关注每个细节,在意每一个缺陷,把产品当作自己的 Baby。

6)打破陈规:不要被过去的思维束缚,才能开发出有创意的产品,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修改就可能是大大有价值的创意。

7)追求简约:不要太复杂,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是最好的,要用简约的界面隐藏复杂的内涵。

8)整合领域:大部分的创新产品既不是山寨也不是突破式,而是结合不同领域的点子,形成新产品。

9)洞悉未来:看清楚方向可能就是成功的一半,要对产业有清晰的战略判断。

2011年1月11日星期二

乔布斯成功的七条秘诀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企业的头头脑脑们都在寻找新的、创造性的途径来推动他们各自的品牌成长。说到他们该向谁求助,除了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这位当代最伟大的创新型企业领袖,还能有谁比他更有资格?通过过去30年来我与苹果公司员工、专家、分析师乃至与乔布斯面对面的交流,我发现乔布斯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7项规律。

我将它们写入了自己的新书《史蒂夫·乔布斯的创新秘诀》(Innovation Secrets of Steve Jobs)中,未来几周我还将在博客中就这些规律展开讨论。我在下文中将简要介绍这些规律,任何人都可从中借鉴,思索如何“不同凡想”地打造自己的服务、 产品和品牌。
规律一:做你喜欢做的事。乔布斯曾经对一群员工说:“人有激情就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乔布斯这辈子一直在遵循自己的心,他说正是靠这股激情实现了所有的这些变化。除非你心怀推动社会前进的热情,否则很难接受新的、创造性的和与众不同的理念。
规律二:要有改变世界的理想。激情仿佛是火箭的燃料,而理想则指引它直抵终点。当乔布斯与史蒂夫·沃茲尼亚克(Steve Wozniak)在1976年共同创办苹果公司时,乔布斯的理想就是让每个人都有一台电脑在手。1979年,当加州帕洛阿尔托的施乐公司(Xerox)研究室向乔布斯展示一套原始、粗糙的用户图形界面时,他立即认识到这项技术将让电脑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该技术最终催生出麦金托什电脑 (Macintosh),从而改变了人机交流的方方面面。施乐公司的科学家之所以未认识到其潜力,是因为他们的目光局限在制造新型复印机上。也许两个人看到的事物是一样的,但不同的“目光”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规律三:多动脑筋。乔布斯说过:“创造性是桥梁,是纽带。”所谓桥梁和纽带便是要从其他行业寻找灵感。乔布斯曾经从电话簿、坐禅、对印度的访问、梅西百货出售的食品处理机或四季酒店那得到灵感,次数之多,数不胜数。他并不是在“窃取”创意,至多算是利用了其他行业的创意来激发自己的创造性。
规律四:卖的不是产品,是梦想。在乔布斯看来,购买苹果产品的人并非“顾客”。他们是心怀希望、梦想和野心的人。他打造的产品是为了帮助人们去实现各自的梦想。他曾说过,“有些人觉得买Mac电脑的人疯了,但透过这股疯劲我们能发现天才”。你如何看待自己的顾客?帮助他们激发自己内在的天赋,你将赢得他们的心。
规律五:对一千件事情说不。乔布斯曾说,“我对做过的事情感到自豪,但我对决定不做的事情同样感到自豪。”一直以来,乔布斯都专注于打造设计简洁的产品。而这种“专一”已经延伸到产品之外。从iPod的设计到iPad的设计,从苹果产品的包装到网站的功能,在苹果的世界中,创新意味着消除多余的元素,进而凸显必要的元素。
规律六:提供超酷的体验。苹果商店已成为全世界最好的零售店,它通过任何公司都能采用的简单创新,在商店与顾客之间创造了更深、更感性化的联系。例如苹果商店内没有收银员。这里有专家、有顾问,甚至有天才,但就是没有收银员。原因何在?因为苹果做生意不是为卖而卖,而是为了丰富顾客的生活。这两者之间相差甚远。
规律七:要懂得说故事。乔布斯是全世界最懂得说故事的企业家,他将产品发布会变成了一种艺术。如果不懂得如何吊人胃口,即便你有全世界最棒的创意,那也是白搭。
简而言之,创新就是能产生正面效应的新的做事方式。任何组织的任何人,无论其头衔和职位如何,都能进行创新。通过在商业上不断思索求变,让创新成为你大脑基因中的一份子。

2011年1月7日星期五

是的,RSS已死,就像Web已死一样

是的,RSS已死,就像Web已死一样,甚至可以说整个互联网都已经死了。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在主流网民里,RSS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博客界最近的一场讨论就是关于RSS已死的,或者说它已经严重受伤,亟待抢救的。这场讨论是由英国的设计师 Kroc Camen开始的,随后就被四处转发。这场讨论因为 TechCrunch 的一篇由RSS开发者 Dave Winer 所撰写的博客而愈演愈烈。RSS真的会灭亡么?我们不这样认为,它会像很多其他技术一样,成为实时网络的一种辅助。

Camen 的论点是由在 Firefox 中,找到或者订阅RSS种子都不怎么方便开始的。他说,除了一个RSS图标,你在菜单中找不到任何和RSS相关的东西。但是除了那些技术专家们,没人知道这个图标应该怎么用。我们还不清楚普通用户会怎么看待这一点,还是他们根本就没注意过。就连像IE这样的浏览器,支持RSS也有几年了,但是这个小标志还是没有能够成为主流。
因此我们就可以说RSS死了吗?如果你这么说的话,那么HTML也死了,甚至网络本身就是死的(你也许对“RSS已死”这个说法很熟悉,那是因为它之前就被提出过不止一次了)。我们有很多的HTML编辑器,让人们可以创建自己的网站和网页,但这些工具也从来没有真正成为主流。HTML已经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人们如果想要有效率的做好一个网站,就需要掌握一些实际编程技巧。这是一件坏事吗?如果你不是一个网页设计师的话就是。HTML 已经成为了网络的一部分,现在它有了比以前更多的功能。
与这一观点相似的就是,Wired 杂志最近发表了他们关于“网络已死”的说法,这是个根据一些错误的数据和看法作出的推论。他们认为像 iPhone 和 iPad 这样的设备将会用它们的程序取代传统网络。尽管这其中还有一些壁垒存在,比如 Facebook 就试图控制苹果对其环境的进一步干扰。但不管是WEB的发明者 Tim Berners,还是法学教授 Tim Wu,他们都认为web还将会继续进化,那些程序只是这一进化当中的一部分。
RSS已经成为了获取网络内容的重要方式,这其中有来自博客的,也有像Twitter和 Facebook这样的实时服务的,以及像Flipboard这样的聚合应用程序。Twitter和Facebook有在内容获取上进行竞争么?当然有,但他们也从中受益了。随着像 Pubsubhubbub这样的实时发布工具的推出,RSS成为了我们身边几乎所有应用程序和服务的基础,这其中就包括实时搜索(同时还的确有很多很多人在使用RSS阅读器)。
事实上,RSS在主流用户的意识里不存在,这一情况对它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坏事。越早人们可以忘掉它,因为它只是在后台工作,它就会工作的越好。比如,我们许多人都忘记了内燃机是怎么工作的,因为我们不需要再去自己动手修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