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星期二

微博能够替代SNS?

最近IT社区一篇帖子说,微博实时上证明已经替代了SNS,我觉得此言差矣。
曾经有人说IM会取代EMAIL,现在email活得好好的,曾经也有人说google wave会替代email,结果google wave已经被证明是一款失败的产品。所以说一种已经被用户认知的应用是很难以替代另一种成熟的应用。
微博最主要的作用是沟通和传播,媒体性质特别明显,SNS最主要的卖点是互动和圈子娱乐,这两个产品的方向是有交叉,但也有很多地方是不同的。如果要在微博上拓展游戏,第三方应用,那是十分麻烦的事情,也不会被用户看好,但如果要在SNS上拓展转发或者发心情,是很容易的事情,有些时候,我甚至觉得facebook会把twitter替代掉。
总而言之一句话,twitter会活得很好,facebook也会活得很好,两者不会被彼此替代。

2010年8月27日星期五

别为大公司拼命(译文)



1.
大公司最大的困扰,就是无法准确测量每个员工的贡献。它会把所有人的贡献平均化。
在大公司中,你只要一般性地努力工作,就能得到意料之中的薪水。你不能明显的无能或懒惰,但是谁也没觉得你会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
你不能对老板说,我打算十倍努力地工作,请你把我的薪水也增加十倍吧!因为公司已经假定你在全力工作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实际上,公司无法测量你的贡献。
2.
假设有一家公司制造某种消费品,工程师为它做出各种功能,设计师为它设计一个漂亮的外壳,营销人员让顾客相信这是值得拥有的商品。请问如何评价每个人对这个商品销售额的贡献?
还有,上一代产品的工作人员,为这个公司树立了质量可靠的形象,请问最新产品的销售额有多少应该归功于他们?
根本没有办法把所有人的贡献一一分解清楚。
你想更努力地工作,但是你的工作与其他许多人的工作混杂在一起,这就产生了问题。在大公司中,个人的表现无法单独测量,公司里其他人会拖累你。
3.
销售员是一个例外。他们产生的收入,很容易测量,他们的薪水往往是销售额的一个百分比。如果一个销售员想更努力地工作,他马上就可以这样做,并且自动按比例得到更多的报酬。
此外,还有一个职位是可以测量的,那就是高级的管理职位,他们对整家公司的表现负责。高级经理就像销售员一样,不得不用数字证明自己。一个表现糟糕的CEO,是不能推托说自己已经尽了全力。如果公司的表现不好,就是他的表现不好。
不幸的是,公司不可能对每个人都像销售员那样付薪。销售员是单独工作的,大多数雇员则是集体工作。
4.
但是,就算无法测量每个员工的贡献,却有办法得到近似值,那就是测量小团队的贡献。
整家公司产生的收入是可以测量的,如果公司只有一个员工,那么就可以准确知道他的贡献了。所以,公司越小,你就越能准确估计每个人的贡献。
一家创业公司,可能只有10个员工,那么影响收入的人员因子,最多也只有10。这意味着,你最好找出色的人合作,因为他们的工作和你的一起平均计算。
5.
大公司就像巨型的古罗马战舰,一千个划船手共同划桨,推动它前进。但是,两个因素使得它快不起来。一个因素是,每个划船手看不到自己更努力划桨有何不同,另一个因素是,一千人的团队使得任何个人的努力都被大大地平均化了。
如果你从一千人中,随便挑出10个人,把他们放在一条小船上,他们很可能会划得更快。身强力壮的划船手,看到他个人对船的前进速度有显著影响,就会受到激励。如果有人偷懒,其他人也很容易发现,并会对他提出抱怨。
如果你从大船上挑选出10个最优秀的划船手,把他们组成一个团队,这时,十人小船的优势才会真正显示出来。小团队带来的各种额外激励,会在他们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里最重要的是,你挑选出了最优秀的划船手,每个人都是一千人中排在最前面1%的顶尖高手。对他们来说,将自己的工作与其他高手的工作平均化,要比与平庸之辈的工作平均化,简直是太让人满意了。
6.
这就是创业公司的真正意义。
理想情况下,你与其他愿意拼命工作的人,一起组成一个团队,共同谋取更高的回报(相比为大公司工作的情况)。创业公司不仅仅是十个人的团队,而是十个同类人的团队。
Steve Jobs曾经说过,创业的成败取决于最早加入公司的那十个人。我基本同意这个观点,虽然我觉得,真正决定成败的,其实只是前五人。
小团队的优势,不在于它本身的小,而在于你可以选择成员。我们不需要小村庄的那种"小",而需要全明星第一阵容的那种"小"。
7.
团队越大,每个人的贡献就越接近于整体的平均值。
所以,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待在大公司里,可能对他本人是一件很糟的事情,因为他的表现被其他不能干的人拖累了。当然,许多因素都会产生影响,比如这个人可能不太在乎回报,或者他更喜欢大公司的稳定。
但是,一个非常能干而且在乎回报的人,通常在同类人组成的小团队中,会有更出色的表现,自己也会感到更满意。

2010年8月26日星期四

MIT旗下杂志评青年创新者:Tumblr作者上榜

以下这些创新模式99%不适合于中国国情,仅供参考。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6日上午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科技评论》杂志发布年度最佳青年(35岁以下)创新者名单。
  名单中包括来自医药、计算、通信和纳米技术等多种领域的大学教师、创业公司创始人和企业家。
  以下是名单中一些广为人知的名字:
  1. 韦斯利·张(32岁,谷歌):张负责创立了谷歌旗下的两家新公司:Google Analytics和Google Voice。张现在是谷歌风险投资合伙人。
  2. 达纳·博伊德(Danah Boyd)(32岁,微软):博伊德是一名社会学家,专门研究青年人如何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现在他为微软研究部门工作。她研究的课题包括种族如何影响人们对社交网络的使用。她也曾就如何将社交工具融入公司业务向谷歌和LiveJounal等公司提供咨询。
  3. 大卫·卡尔普(David Karp)(24岁,Tumblr):2007年,Tumblr推出一款据称简单实用的博客工具,并在两周内拥有7.5万注册用户。如今这个博客工具每月新增约75万用户,并获得约1000万美元风投。
  4. 阿维·穆奇尼克(Avi Muchnick)(31岁,Aviary):Aviary是一款用于制作和编辑图片和声音的免费网络软件。穆奇尼克的公司已获得1100万美元风投和天使投资,投资人包括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
  5. 大卫·科比亚(David Kobia)(32岁,Ushahidi):科比亚是一个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工作的肯尼亚侨民,他利用自己的编程技能帮助成立了Ushahidi公司,该公司利用从Twitter、SMS信息和其他信息机构搜集的信息提供紧急服务。
  6. 加布里埃尔·查莱特(Gabriel Charlet)(34岁,Alcatel-Lucent):查莱特是一名电信学家。2009年,查莱特在长度超过7000公里的一根光纤上实现每秒7.2TB的传输速度,打破了当时的高速远程光电通信速度世界纪录。(子云)

2010年8月25日星期三

转:创业如何能够成功?

全两天看见twitter @Fenng 谈创业团队,在描述什么是好团队的时候,特别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一个好的团队,不是捞偏门的团队,除非你自己以后也想这样捞偏门。”,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在中国怎样才能成功?按照现在的普世观点,是需要有钱或者有权,某某的公子如何如何成功,某某的千金如何如何混得好,大家听到的都是捞偏门成功的案例,久而久之就觉得这样十分正常了。我也一度认为创业有独占性的资源或者人脉是十分十分重要的。
转念一想,这样的成功的确是成功了,的确也满足现在国内普世的成功概念,但是一种病态的成功,迟早会被时代所淘汰的。在公平的环境下,我认为一个成功的创业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自己精心选择并且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这有一些不符合常理,没有成功之前怎么知道这方向是对的呢?这就需要创业者有一双慧眼,有一些创业者只盯着创新技术,创新模式,但是没有考虑过国情和市场,往往叫好不叫座,最后惨淡收场,发展首要的目的是活下来,如果连这个目标都实现不了,就不要再想推进人类发展这样宏伟的目标了。
2:一颗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都不会熄灭的希望之心
创业会遇见十分十分多的困难,往往会出乎很多创业者在创业规划时候的意料,政策因素,市场残酷很多时候会残忍的折磨创业者,如何在最困难的情况下相信自己,相信自己选择的方向,不抛弃,不放弃,是需要有大智慧的。
3:团结的团队
团队十分重要,创业者不可能有能力做完所有方面事情,一个创业团队都是知识能力互补的,大家相互信任,团结一心,再困难的问题都能够解决,这就需要一个能够团结大家的leader不断鼓励大家,及时处理各种问题,尽可能多的激励大家发挥自主能动性。
4:可学的管理
虽然是创业团队,但是管理不能够就此松懈,可学的管理能够控制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有大量产品管理,项目管理,代码管理的工具,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使用上。
5:保持探索精神并不断创新
公司小抗风险能力差,但另外一方面就是小快灵。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头脑风暴,在能力所及范围内不断尝试新的模式,及时倾听客户和用户心声,即使响应客户和用户的需求,往往下一个增长点就是在用户真实需求中的。
粗略说了几点,其实也是班门弄斧,自己也没有太多创业经验,这些需要在以后创业的道路上慢慢体验。

PS:我能坚持每日一篇博客吗?似乎很辛苦。

2010年8月23日星期一

腾讯离职员工创业:做腾讯不做的 或去大公司

腾讯,俨然成为中国互联网不可逾越的一堵高墙,如何在中国互联网里面避开他?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科技时代_帝企鹅创业日记:避锋而行微创新

 腾讯离职创业人士(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
 宋旸 原腾讯公关总监,2010年7月离职,创业项目女装B2C
 林明军 原腾讯产经中心总监,2009年10月离职,创办汽车点评网
龚海星 原职务不详,2009年4月和合作伙伴创办在线彩票交易平台菠菜娃娃网
李华 原腾讯创新中心总经理,2008年离职,在深圳创办富图视觉个性化婚纱摄影工作室
汪海星 原腾讯互动娱乐事业部项目总监,2007年9月离职,创办淘米网
曾李青 原腾讯联合创始人、COO,2007年离职后做天使投资人,投资项目:淘米网、拉特兰等
陈应魁和王星 原分别在腾讯从事市场推广和后台技术服务,2006年两人相继离职,创办卖座网
南都记者余涛 综合整理
  “腾讯号”俨然中国互联网领域里最大的平台渔船,在这张大“网”背后,腾讯的员工们已经成为最有经验的水手。
  在最初的几十人团队里,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离开“腾讯号”去创业,但他们之中大部分人的名字很少出现在互联网上。在离开腾讯的这张大“网”之后,他们是怎样来捕鱼的?
  切入腾讯的盲点
  从腾讯出走创业人群里最有分量的曾李青告诉腾讯出身的创业者“要么做腾讯不屑于顾及的业务,要么投靠大公司。”
  曾李青离开腾讯COO的位置后,无论是他投资的公司还是自己创办的公司,在常人眼里都是做偏门的生意。
  他投资的一家叫做“太美”的旅行社是一家专门为富人定制全球奢华旅游服务的公司,而他创办的“拉特兰”也是一家通过互联网为富人定做高档服饰的公司。这些都是曾李青从他那些有私人游艇的朋友里得到的启发。
  腾讯昔日的“187号”员工陈应魁和“98号”王星一开始做的是用户入口整合的易野网。但两人后来意识到,如果腾讯做这个东西,用户群的拓展会很容易,单枪匹马的易野网很快会被挤掉。于是,陈、王二人立即转方向去做了相对“狭窄”的卖电影票的“卖座网”。他们不担心偌大的腾讯会来抢这样的饭碗。
  而昔日的腾讯“18号”李华则在深圳经营一家创意影楼,远离IT圈,他的生活倒也很在状态。李华说:“从腾讯出来再创业的人,有做旅游的、有做彩票的等等,几乎回避了跟腾讯直接冲突。”
  水手变身渔夫
  从水手的身份蜕变后,他们变成了渔夫,具备了敏锐的商业嗅觉。
  从腾讯辞职后,汪海兵召集了两位同事一起做儿童网络社区。他们想到的方向是把儿童锁定为客户群,这是激战在红海领域的创业者尚未察觉的。
  一开始汪海兵只是想抓一条“低龄儿童网络教育”的鱼,但摸着摸着就把3到14岁这个大群体的互联网市场摸出来了,而且摸到手了。
  汪海兵还嗅到淘米网有别于其他网游的气息,他认为这种气息跟“迪斯尼”很像。
  基于低龄化的用户,网游除了打怪升级、装备、PK这些游戏系统有吸引力以外,游戏人物和故事背景都是他们所追崇的。把游戏元素引入现实生活,给淘米带来了更大的“鱼”。
  汪海兵的淘米网络仅用三年时间,就坐稳了国内儿童网络社区“老大”的位置。有网友戏谑说,国产网游绝对不用自卑!暴雪的魔兽世界算什么,淘米的客户就是它的4倍!
  复制+微创新
  外界对腾讯有个说法:“一直在复制”。腾讯系的创业者似乎继承了这个因子,他们善于找到复制的对象并加以“微创新”。
  腾讯07级的员工happybird虽然在腾讯呆的时间不长,但他能知道什么互联网因子值得复制。当他看到大众点评网这样的网站迅速蹿红,立即想着在“点评”这个范畴做一个垂直领域。很快,他辞职后张罗了“装修派”。这是一家单单针对装修公司做的点评网站,但对用户却是真的实用。
  谈起浏览器工具条,很多用户把它等同于流氓软件。金光哲离开腾讯创业后研发考拉宝软件,考拉宝一改传统工具条简单的功能,提供截图、RSS订阅,以及文章制作的功能。而最让用户称道的截图功能其实就是复制了QQ聊天工具里的小功能,把它放到使用频率更高的浏览器里,竟然也能自成一派。

2010年8月18日星期三

中国互联网5年:Web2.0未成大器 明年是新春天


孙进
要预测2010年之后中国互联网能结出什么新的果实,需要追溯到2005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是中国互联网创业承前启后的时间点。
 曾经和前代
如果中国互联网是一个大学,那么这个大学似乎是五年一届。2005年,百度的上市为中国互联网创业第一代画了一个不是结尾的句号。2005年8月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当日上涨354%,此后百度连续14个季度保持营收同比翻番。在百度之前,腾讯、携程、盛大和九城以及几大门户网站全部完成了上市。
以王志东、丁磊、张朝阳、马化腾为代表的新浪、网易、搜狐和腾讯纷纷在2000年前成立,促使以门户网站为主要模式构筑了新媒体崛起的第一阵营。
“那时从美国飞往中国的飞机总是满舱,头等舱里的投资者随便到经济舱里一逛,就能发现几个归国创业者,不少合作就从飞机上开始。”这是第一代创业者、雅虎中国前总裁周鸿祎讲的故事,背景是Web 1.0泡沫破灭前夕的2000年。
这些互联网企业现在仍是中国互联网最为基础和强大的流量变现平台——搜索引擎、网络游戏、门户广告、电子商务的黄金时代被它们所占据。于是,2005年另一波集体创业的狂潮掀起,它们寻找的是另一批创新性的流量变现平台。
2005年,新兴的Web 2.0概念影响了一大批互联网创业者,Web 2.0随着网络宽带化、个性化的不断发展,新应用层出不穷。SNS交友、RSS订阅、视频分享,这些概念已经成为众多网络用户的应用。照片、音乐、视频、混搭式应用(mash-up)、维基(Wiki)、博客(Blog)、社交,它们一起构成了Web 2.0 热潮的丰富内容。
2005年也是一个“群星闪烁”的时期,杨勃创办豆瓣网,王微创办土豆网,梁钧创办56,古永锵创办优酷,姚欣创办PPLive,吕欣欣创办Feedsky,庞升东创办51.com,杨浩涌创办赶集网,高燃创办MySee,陈华、吴世春创办酷讯网,王兴创办校内网……
互联网观察者洪波感慨,用户产生内容,去中心化,自媒体,长尾,参与式架构……这些观念激动人心。今天回头去盘点2005年的成绩单,可能多少会感到有些失落。
与Facebook、YouTube、Wikipedia、Twitter等Web 2.0网站闯进全美前十不同,中国十大网站基本上都是老面孔,仅有的两个新“果实”是视频网站优酷和土豆。
而大多数网站都已经星光黯淡甚至折戟沉沙。在原网易高管、雪球网创始人方三文看来,这并不全是商业模式不“work”(有效)的问题。
目前,也没有人能完全确定,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的商业模式未来是完全立得住走得远的,但它们在全球互联网上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方三文认为,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盈利模式一开始就很清晰,或者说一开始就瞄准盈利模式的公司,往往做不大。盈利模式清晰的坏处是,这盈利模式你看得见,大家都看得见,所以早已形成了竞争的红海,做大一家公司的时间窗口已经过去了。
相反,用户需求旺盛、产品形态清晰,但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公司,最后往往成了巨型公司。他清楚地记得,2003年跟同一办公室的同事推荐Google,那位同事相当震撼,但她立即提出了一个问题:它靠什么盈利?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大部分直到上市,盈利模式也是不清晰的。腾讯的用户数量达到千万级以后,仍有很多人担心它的盈利模式问题。现在回头看看,就会发现,这些顾虑是多么多余。

这意味着,商业模式是一个需要在一段时期内不断探索和打磨的过程,而模式有效,创业者也并不能一蹴而就。洪波表示,年轻的创业者可能需要比他们的前辈更长的时间去完善他们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但整个环境却越来越缺乏耐心。
 现实和未来
浮躁和投机心态、监管和政策风险、激烈程度过大的竞争以及既有巨头的跟随绞杀策略都在不断折磨着2005年前后的创业者。
比如2005年,博客网开始受到风险投资商追捧,创始人方兴东接受了软银等四家公司的1000万美元投资,随后公司迅速从数十人扩张到300多人,方兴东当时的口号是超越新浪。但博客中国(博客网改名而来)尽管疯狂扩张,仍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壁垒,后来被新浪和搜狐等门户网站“绞杀”。
也有“拷贝”失败的例子。Feedsky的创业领域是当时最热门的RSS订阅。而其模仿的美国FeedBurner在2007年以1亿美元高价卖给了谷歌。但Feedsky最终没能取得想象中的成功。而同样从网易离职创办RSS网站狗狗网的李学凌,最后也退出这一领域,转而去做传统的垂直网站多玩网。同时,诸如电子杂志这样的本土化的创新也没能成功。
这些创业者所创业的领域在中国都被证明是一个无法独立生存的应用,从博客到微博,统统被新浪、搜狐等传统门户网站所涵盖。另一些社区创业者则败在了腾讯的门前。
视频网站可能是这五年中仅存的希望,靠风投大笔投入,视频网站建立了较高的市场壁垒——土豆网五轮1.35亿美元投资建立了视频网站行业的高门槛,优酷的五轮融资也超过了1亿美元。正因为如此,实力强大的上市企业对这一市场的态度也出现了分化,搜狐和百度选择了介入竞争,而诸如腾讯和网易这样的企业都没有选择进入。
  在王微看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有“5年规律”,从第一波互联网创业浪潮起,每隔5年都会有一些公司兴起,成熟,被淘汰。
  百姓网CEO王建硕经常举办创业者聚会,51.com的庞升东,土豆网的王微等人当年都曾是他的座上客。王建硕开始预言,最近两年的互联网沉闷得很,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就好像沉闷的2002和2003年一样。但几年的酝酿,2011年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新春天。
  每一轮的创业热潮,常常伴随着或者跟随着一轮的投资热潮。绝大多数VC的投资周期在5年到7年之间。上一轮的投资,收获的已经收获,失败的已经失败,可以投入精力到新的一轮公司创业中去。

2010年8月17日星期二

好产品和坏产品

不同部门衡量一个产品的好坏有着不同的指标——设计会需要符合交互和设计原则,程序要求产品高效可扩展性强,运营要求完成老板目标,产品希望能够带来更多用户……。往往一个产品在不同角度上赋予了不同的好坏指标,一个产品从调研到完成开发被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判断所制衡。到最后出来的产品却是每个部门都尽最大可能去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偏向,尽可能满足部门对产品好的定义,结果搞出来一个什么都不是最好的产品。
我们衡量一个产品好坏到底用什么标准最好呢?其实很简单:1:能够满足目标用户群尽可能多的需求,并且根据目标用户群需求的转变迅速做出反应;2:能够为公司或者其他产品带来尽可能多的利益,包括收入,流量,成本节约等。
设计,程序开发不能站在一个追求完美或者规范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这两个部门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最适合用户需求的产品,不要十分纠结某一个细节效果如何实现,需要勇敢的说不。天涯是一个十分好的例子,天涯论坛这么多年都没有改版过,他们不是不想改,而是改版后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用户不会习惯新版)。
产品,策划,运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了解用户,迅速的调整战略满足用户的需求,KPI,UV,PV,收入等是十分直观的运营数据必需时刻分析;用户反馈是最直接的需求统计途径,要花最大的力气挖掘里面潜在的发展方向。
如何能够控制好尺度?那就需要一个拥有丰富运营经验的项目经理和系统架构师来跟一个项目,项目经理拥有最终决定权,系统架构师辅佐项目经理把握开发进度,项目经理对需求,设计,运营等综合评估,系统架构师综合分析开发和运维。

2010年8月15日星期日

谁是下一个科技巨头?十大最热门科技创业公司



十大最热门科技创业公司
【TechWeb报道】8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财经网站DailyFinance日前评选出了2010年十大最热门科技创业公司,这些公司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科技巨头,其服务涵盖微博客、地理位置服务、社交游戏等多个新兴领域。以下是文章全文:
随着美国经济复苏,一大批令人瞩目的创业公司开始涌现出来。从微博客到地理位置服务再到绿色汽车科技、社交游戏、基因测试、电子商务、数字音乐等,未来十年,这批新兴的科技创业公司很有可能引领科技世界。
毋庸置疑,经济衰退孕育着创新的种子。经济衰退对创造性的破坏为新想法和新公司孵化创造了蓬勃发展的新条件。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衰退刺激了AOL等新一代标志性互联网公司的发展。Netscape、雅虎、亚马逊、eBay和谷歌在科技泡沫对该行业造成致命打击后找到了迅速成长的机会。
本世纪初期的经济衰退为新一代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提供了新的平台,促使这批公司实现爆炸性增长。结果是:新的词汇涌现,比如社交网络。MySpace、YouTube以及Facebook这样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互联网用户也意识到网络不再仅仅是一个交流和信息工具。Web 2.0将朋友、家庭以及互联网社区联系在了一起。
以下这10家创业公司很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科技巨头:
DailyFinance挑选了在各自领域拥有最好机会的10家公司,它们同自己的前辈一样是家喻户晓公司。其中部分公司规模已经很大且大受欢迎。之所以将这些公司称为创业公司,要么是因为这些公司还处于创业早期,要么是因为其尚未找到盈利模式。
  
1.微博客Twitter

迄今为止,微博客Twitter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不管是Kanye West这样的名人还是普通人都在使用这个信息字数限制在140个字以内的服务。在Facebook以后,Twitter无疑已经成为这个星球上最热门的互联网公司。现在全球有超过1亿的用户在使用Twitter。遗憾的是,Facebook已经通过坚实、不断增长的营收跻身成熟公司之列,而Twitter还是一个创业公司,因为它还没有找到通过上亿用户赚钱的方法。
Twitter还频繁发生服务器中断事件,该公司刚刚宣布在犹他州建立第一个数据中心,以应对每小时数百万条消息的信息处理工作。随着Twitter的不断壮大,还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用途,成为新闻记者、公司等发布消息或获得消息的工具。Twitter很希望将流量转化为利润,如果能做到这点,该公司的价值将达到数十亿美元。与此同时,Twitter正成为全球用户获得即时信息和新闻的重要来源。


 2.地理位置服务Foursquare
再没有比Foursquare风头更劲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了,该服务已经成为近几个月来的一种潮流。在年轻企业家Dennis Crowley的带领下,Foursquare用户人数已经超过200万,并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该服务允许用户在全球多个城市上千家餐馆、酒吧以及零售商店“签到” (check in),分享技巧和经验。
Foursquare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盈利前景丰厚的业务。通过在一个地方不断“签到”,Foursquare用户可以获得奖励和折扣,还可能升级为“市长”。当然,各个企业都希望了解谁是自己最忠实的客户,并为这些客户提供奖励,以吸引更多的客户。Foursquare当前估值为1亿美元,但是只要Foursquare不被某个互联网巨头收购,该公司的估值就会继续增长。

3. 电动汽车制造商Tesla Motors
Tesla Motors是一家雄心勃勃又备受争议的硅谷电动汽车公司,该公司有一个大的目标:面向巨大的市场推广大众负担得起的电动汽车。在充满传奇色彩的企业家Elon Musk的带领下,该公司最近上市,并融资近2亿美元。尽管该公司雄心勃勃,但历史上只有一个月实现了盈利(2009年7月)。
Tesla Motors公司旗舰产品Tesla Roadster号称从0到60公里的加速不到4秒钟,但高达10万美元的售价只能吸引到像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这样的有钱人。Model S比较便宜,但也超过了5万美元,这将使其远离大部分消费者,要想得以大面积推广,至少还需要一年时间。
Tesla Motors最近与丰田共同生产电动车版本的RAV4,有望在2012年上市。Elon Musk的梦想是美国的街道上奔跑着数百万辆电动汽车。但他的成功需要帮助和运气,好在目标正一天天接近。

  4.社交游戏开发商Zynga
社会游戏开发商Zynga可能是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最热门的硅谷创业公司,但你或你孩子一定在Facebook或其它网站玩过名为FarmVille、Mafia Wars的游戏。很多科技公司高管将社交游戏视为下一座金矿。成立仅3年的Zynga,估值已经达45亿美元,预计2011年营收达10亿美元。
该公司主要通过销售游戏中的虚拟物品赚钱。在游戏中,玩家可以买卖虚拟物品,并积攒虚拟货币。谷歌至少向Zynga投资了1亿美元。在Facebook上,目前共有6000万用户玩Zynga旗下的游戏,低于几个月前的8000万玩家。Zynga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独立性。如果Zynga能保持独立性,那上市根本不是问题。

 5.网络内容发布平台Tumblr
一开始,Tumblr是博客服务,现在可以发微博消息。Tumblr是一个易于使用的网络发布平台,旨在缩短博客和微博之间的距离。Tumblr服务具有社交性,重点关注社区用户,Tumblr允许用户报道和张贴多种形式的内容和媒体,比如照片和视频。由于Tumblr与Twitter以及社交网紧密整合,所以迅速成为年轻人喜欢的内容发布形式。目前注册用户已经超过600万。
Tumblr一开始的用户多是时尚人士,但很快引起了主要媒体公司的注意。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也加入了Tumblr。目前Tumblr的融资额已经超过1000万美元。随着用户人数的增长以及盈利模式的出现,Tumblr的估值必定快速增长。

 6.基因测试公司23andMe
虽然从技术上看,23andMe并不是一家科技创业公司。能进入这份榜单主要是因为与谷歌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推动医疗保健科技方面的成绩。公司创始人Anne Wojcicki是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太太。搜索巨头谷歌已经向这家公司投资了近700万美元。
23andMe允许客户去发现自己基因组和家庭历史的信息,而且被《时代》杂志评为2008年最佳发明。随着DNA分析在当代医疗技术中越来越受重视,23andMe必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7.Etsy
电子商务网站 Etsy的成功既是一个美妙的故事也是一个潜在的巨大摇钱树。该网站允许其成千上万的用户出售或购买艺术品和工艺品,其中古董和手工品最受关注。与eBay某些地方很相似,Etsy 收取上架费并获得营收分成。不过Etsy将以物易物这一古老的商业模式引入电子商务领域。
总部位于美国纽约鲁克林区的Etsy获得了纽约一流风险投资公司Union Square Ventures 的投资支持。迄今为止,Etsy已经获得超过3000万美元投资,并计划最早在2011年上市。尽管该网站营收增长才刚开始,但已经备受关注,同时前景十分可观。Etsy对地方艺术家和小工匠也给予了很大支持。

  8.Spotify
唱片工业到处散落着那些想要挑战以光盘为基础的商业模式的数字音乐创业公司的残骸。在数字音乐观察人士心中,没有一家创业公司能超越瑞典流媒体音乐服务供应商Spotify。该服务允许用户创建播放列表、链接到其它社交网站,还可以购买音乐。总的来说,Spotify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流媒体数字音乐服务。
Spotify目前面临的唯一问题是,没有打入美国市场。因为该公司无法与美国唱片公司达成授权协议,因为那些公司无法忍受免费、独立且有广告支持的数字音乐服务提供商获得成功。所以说,如果Spotify能进入美国市场,将会有巨大成功。

  9. 团购网站Groupon
如果说互联网充满了创意,那么团购网Groupon就是一个。该服务每天为用户提供一笔有折扣的交易。很显然,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这样的服务受到了青睐。Groupon天才的地方在于,只有购买某种商品的用户达到一定的数量,才会提供优惠,这也保证了卖方出货数量。
该公司几乎没有开销:通过网络达成一定规模的买卖。零售商也很喜欢Groupon,因为通过一定的折扣就实现了用户人数增长。Groupon可以从每笔交易获得50%的提成。鉴于该网站的潜力,Groupon目前已经融资1.73亿美元,估值高达13.5亿美元,2010年营收有望达3.5亿美元。

10.财务工作系统Expensify
当涉及到办公室文书工作,没有再比费用填写报告更让人烦恼的了。Expensify是一个易于使用的系统,集中于用户的财务行为,可以追踪用户费用支出、创建报表和报告、简化支付,连接客户与金融机构。
Expensify的服务完全基于网络,将领导各大公司走向无纸化会计,这样无疑可以保护树木。在一大堆欠佳的个人财务服务中,Expensify脱颖而出。

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

中国微博几个运营方向


中国微博方兴未艾火火热热,既新浪微薄成立独立事业部,腾讯微薄集成到QQ软件中之后,网易也将微博集成在了网易邮箱中,大家通过各自手中的资源抢占微博市场,好不热闹。
仔细观察几家领头微博服务商,他们各自优势很明显:
新浪微博:有新浪博客积累起来的名人资源,让粉丝跟随名人,继续走新浪博客的推广道路。
腾讯微博:使用腾讯巨大的关系形成现实生活中的圈子。
网易微博:一方面基于网易跟帖的草根力量,一方面推出微生活的草根概念,再加上部分邮箱现实人际关系。
总结一下,几家微博分别抓住了微博的新闻性质,名人性质,圈子性质和草根性质。
名人:满足粉丝和名人的不同需求,新浪这点做得十分好。新浪在媒体资源,娱乐资源上有着其他网站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后可以抗衡他的只有腾讯一家),一个名人可以带动几十万的粉丝使用,搞定一个名人就等于搞定了几十万的用户。
圈子:现实人际关系为基础,这也是微博最基本的生存基础,腾讯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他能在这里走得更久。
草根:网易做得不错,网易微博接手了部分饭否的用户,在微博中有了“家族”的概念,这也是草根能够自娱自乐的地方,再加上网易微薄运营团队的草根推广,能够让网易微博在虚拟关系上走得更远。

2010年8月12日星期四

你真正知道用户的需求吗?

这两天几件零星的事件发生让我不停的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产品研发人员是否真正了解我们的用户:
1:这一周我参与的一个产品上线,一上线就遭受到用户的不小反弹,前期调研,想法全部无效,现在这产品正在紧张酝酿着二次改版优化。
2:今日和一些设计在聊天,大家都很崇拜google buzz在 google mail里的位置,还在自发的为放在这里找了很多理由,结果通过调查回来的数据分析有很多人都不喜欢这样。
3:今天晚上看了一篇文章《被人为割裂的中国互联网》。
我们真的是用户吗?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用户吗?我们真的知道用户的需求吗?
答案是NO。
我们成天看了太多的业界里面的新鲜资讯了,我们接受了太多互联网的潜规则的润沁了,已经不能以一个普通用户的心态来研究问题,思考问题了。有时候我们能够把意见事情想得很庞大,废了无数的力气终于理清了各种关系,并且终于教会了自己团队使用,看着产品出来的沾沾自喜心想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结果下场比google wave还惨。有时候我们盲目的追求“先进的”概念,一味的模仿又不考虑各种环境条件,结果搞了一个看似成功的模式,结果南橘北枳无功而返。有时候我们将自己当成真正的用户,以自己的喜好来想象用户的喜好,结果做了一个自己喜欢而大家都不喜欢的产品。(往往设计追求完美,研发偏执,产品追求全面)
每次在研发一个产品的时候,有真正想过,你真的懂用户吗?

2010年8月9日星期一

更改xp注册码

1. 单击开始,然后单击运行。
2. 在打开框中,键入 regedit,然后单击确定。
3. 在左侧窗格中,找到以下注册表项,然后单击它: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NT\Current Version\WPAEvents
4. 在右窗格中,右键单击 OOBETimer,然后单击修改。
5. 更改此值的至少一个数字,以停用 Windows。
6. 单击开始,然后单击运行。
7. 在打开框中,键入以下命令,然后单击确定。%systemroot%\system32\oobe\msoobe.exe /a
8. 单击“是,我要通过致电客户服务代表来激活 Windows”,然后单击下一步。
9. 单击“更改产品密钥”。
10. 在“新密钥”框中键入新的产品密钥,然后单击更新。如果返回到了前一个窗口,请单击以后提醒我,然后重新启动计算机。
11. 重复执行步骤 6 和步骤 7 以验证 Windows 是否已被激活。您会收到以下消息: Windows 已激活。单击“确定”以退出。
12. 单击确定。

最后还是希望如果有能力,最好支持正版。

2010年8月5日星期四

google wave之殇


今日IT头条新闻应该算作google wave停止开发。大家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怀念,分析,总结的角度分析这一事件,好不热闹。
去年的这个时候,google在IO开发者大会上第一次展示了google wave,当时引起了整个IT业界持续的轰动,google wave号称是替代email的最好工具,“现在再发明email,那它就是这样子的”。及时编辑,多人聊天,协同工作,不同的插件,看似的确能够替代功能单一的email。当时google wave的帐号一号难求,大家以能获得内测帐号为荣。
时过境迁,我身边的人并没有太多的在使用google wave服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google wave上手太困难了。google wave定位是协同工具还是交流工具?又像email,又像wiki,又像聊天室,到最后来什么都不是。
现在的成功产品往往都是以最小的成本满足用户某一个需求,而不是大而全的让用户去慢慢熟悉,这点在4sq上就做得很好。用户使用4sq只有一个需求,就是标注当前位置,当大家都知道用4sq能够标注位置,那么它就成功了。现在用户使用google wave真不知道怎么定位它。
总结一下google wave犯的错误:
1: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但没有迅速让用户熟悉。
2:没有一个突出的功能抓住用户,用户可以来玩第一次,第二次,但是在没有用户心中形成一个闪光点,用户逐渐就会遗忘它。
3:用户真正需要这个工具吗?

前两天看了腾讯一篇关于产品的文章,列几点
1:将核心功能做到极致
2:以用户需求为基础,迅速迭代开发
3:关注高端人群,关注意见领袖
4:关注用户反馈,及时调整细节

2010年8月2日星期一

被表扬

今日老板全公司群发邮件,对之前广开言路做一个月度总结,由于在之前提过一两个自己觉得很想说的建议,恰好被老板觉得说得好,于是我的名字出现在了邮件最后列表的开头。
收到邮件的同事们就一下像打了鸡血一样,自己的IM聊天窗口就暴涨起来,求签名的,羡慕的,询问的纷至沓来。
其实,自己觉得自己就是劳碌命,原本不归自己负责的一些想法,总因为不说出来就对公司产品有所亏欠,所以才进谏。跟某同事说“给老板写信,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让自己安心。”有些事情,自己是改变不了什么的,只要自己尽力了就好了。
有同学来问有什么奖励?呵呵,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些空泛的考核上的东西。以后还会不会进谏?只要自己觉得有什么不说不爽的,还是会写的。